策略通 关中地区易守难攻,刘裕为何能够攻入长安,灭掉后秦?
在中国古代的版图上,关中地区一直是极具战略意义的所在。这里地势险要,易守难攻,加之土地肥沃、物产丰饶,自然条件得天独厚,被称为“金城千里”。不仅如此,当地百姓民风淳厚且尚武,极适合建立长治久安的基业。秦国正是凭借关中的优势,逐步壮大并最终统一六国,建立大一统的帝国。随后,汉高祖刘邦也选择在此定都长安,开创了长达两百多年的西汉盛世。及至隋唐时期,统治者同样依托关中策略通,开创出一个繁荣强盛的时代。然而,令人费解的是,这片被历代帝王视作根基之地,却在宋武帝刘裕的北伐中,短短时间内便被轻易攻破。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这样出人意料的结果呢?
一、皇室内乱埋下隐患
彼时控制关中的是后秦政权。后秦由羌族首领姚苌建立,他在著名的淝水之战后脱离前秦,另立门户。姚苌死后,其子姚兴继位,凭借雄才大略,迅速消灭了前秦的残余势力,并挥师河东,灭掉西燕,甚至趁机攻入洛阳,占据中原部分地区,势力一度扩展至淮河流域。但好景不长策略通,姚兴晚年接连遭受重挫,先是兵败于北魏,后又屡次受到赫连勃勃政权的骚扰。更为严重的是,后秦内部爆发了皇族纷争。长子姚泓虽为太子,却体弱多病,治国才能不足,姚兴对其不甚看重,反而偏爱次子姚弼。这一偏爱引起了姚弼的野心。416年,姚兴病危,命姚泓监国,姚弼竟趁机举兵,企图篡夺皇位。叛乱虽很快被平息,但姚兴在不久后便驾崩,留下了一个风雨飘摇的王朝。
展开剩余56%二、叛乱此起彼伏,削弱国力
姚泓即位之年,东晋权臣刘裕已经发动了大规模的北伐。这场战役对刘裕来说意义重大,他不仅亲自挂帅,还倾尽东晋最精锐的兵力,水陆并进,五路大军同时出击。年底,刘裕的将领王镇恶成功占领洛阳,军势迅速推进至潼关。面对外敌压境,后秦内部却再起波澜。416年十二月,镇守蒲坂的姚懿——姚泓的亲弟弟,竟在国家危急存亡之际,受人挑唆,试图率军偷袭长安夺位。虽然叛乱很快被镇压策略通,但已动摇了军心。次年正月,征北将军姚恢又以“清君侧”为名,率数万兵马直指长安,迫使后秦不得不从前线调兵回援,使本已捉襟见肘的国力雪上加霜。
三、刘裕运筹帷幄,气吞万里
后秦连遭内乱,刘裕自然不会错过良机。王镇恶率军攻打潼关,与后秦军鏖战陷入僵局时,刘裕果断调动荆襄、汉中方面的部队,南北夹击关中。他本人更是亲自赶赴前线,在陕县坐镇指挥,使后秦陷入腹背受敌的险境。为了打破僵局,刘裕采取了一步险棋——命王镇恶率领水军,沿黄河顺流而下,直入渭水。此举出其不意,最终成功突破潼关防线。417年八月,王镇恶在渭桥大败后秦军,长驱直入长安。面对无可逆转的败局,姚泓只能带着妻儿出降,后秦至此灭亡。
纵观这一历史过程,刘裕之所以能够如此顺利地灭亡后秦,既得益于后秦政权的衰败与内乱频发,也离不开他本人审时度势、灵活调度的战略眼光,以及王镇恶等将领的卓越战功。关中虽为“帝王之宅”,但在内忧外患交织之下,终究难以抵御东晋大军的铁骑。
参考资料:1.《资治通鉴》;2.《晋书》策略通
发布于:天津市实倍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