永利策略 从“深圳半壁江山”到集体消失!潮汕地产天团,为何一夜崩塌?
图片永利策略
曾经,深圳每10个楼盘,有7个是潮汕老板开发的。如今,他们中的许多人,却消失在行业的寒冬里。
2025年5月,造价10亿的“英之园”在爆破声中倒下。
这座违建五年的豪华庄园,不仅是法律的终点,也像一个时代的句号——潮汕地产商的黄金年代,正式落幕。
潮汕地产商的故事,是一部典型的“闯深圳”奋斗史。
1979年,普宁小伙黄楚龙来到深圳,只是个普通水泥工。他曾自嘲:“我没文化、没技术,就是个水泥匠。”像他这样从底层干起的潮汕人,不在少数。
1992年南巡之后,深圳土地价值飙升。潮汕商人敏锐嗅到商机:黄楚龙创立星河、黄茂如开发茂业城、纪海鹏成立龙光、郭英成接手烂尾楼起步做……他们从修路、建桥起步,靠城中村改造、荒地开发、接盘烂尾楼,迅速崛起。
“没读过什么书,但赚到了钱。”这句话,成了许多潮汕老板的骄傲标签。
潮汕商帮在深圳的打法,极具地域特色:
佳兆业郭英成被称为“烂尾楼大王”,1999年接手桂芳园、2003年改造“子悦台”,两次把烂尾楼变成热销盘;
龙光纪海鹏热衷抢地王,2003年以2.86亿拿下宝安地块,之后频频高价夺地,成为“地王收割机”;
皇庭国际郑康豪借父辈基础,2010年拿下深圳福田CBD的晶岛项目,改名“皇庭广场”,估值一度近80亿。
更关键的是永利策略,潮汕商帮家族力量强大。
茂业黄氏六兄弟、佳兆业郭氏三兄弟、龙光纪氏三兄弟……
要么一起创业,要么各自成势、互相扶持,形成强大的资源网络。
潮汕地产商最风光的时刻,是姚振华的宝能系横扫万科股权,试图成为中国最大地产公司的大股东。
但疯狂扩张背后,隐患早已埋下。
比如陈氏兄弟的“英之皇”项目,2013年未批先建,2025年被强制拆除。期间虽经三次听证、行政复议,仍难逃法律制裁。
过度依赖开发、高杠杆运营,一旦市场转冷,资金链迅速断裂。“英之皇”526套商铺两次法拍流拍,5.3亿资产无人接盘,债务崩盘、老板被列为失信人。
家族纽带本是优势,却在某些时候演变为“攻守同盟”,甚至触碰法律红线。
2020年后,房地产市场彻底转向。
三四线城市房价虚高、人口外流,潮汕商人大举布局的项目陷入滞销。惠州等地租售比低到毫无投资价值,库存压顶、销售冰封。
· 龙光集团被曝出未公开的美元债务,股价腰斩,总负债2265亿,2022年后停止拿地;· 皇庭广场2025年拍卖,起拍价30.53亿(七折),仅1人报名,最终流拍;· 中洲控股连续两年巨亏,挣扎在退市边缘。
曾经风光无限的“地王专业户”,纷纷跌下神坛。
危机之下,潮汕老板选择各异:有人卖资产还债,有人转型芯片
龙光纪海鹏承诺“不躺平”,交付2.8万套房,拿出13.41亿美元贷款争取债权人支持,至2025年已完成约80%境外债务重组;
皇庭国际郑康豪转向半导体,2021年收购意发功率半导体公司,试图跨界突围;
宜华生活刘绍喜则未能翻身,公司退市,本人被列为“老赖”。
但也有例外。
星河集团黄楚龙一直坚持“有多少钱办多大事”,不依赖高杠杆,成为少数稳健生存的潮汕房企。
时代抛弃你,连声再见都不会说。
“英之园”的倒塌,是一座建筑的终结,也是一个商业时代的缩影。
潮汕地产商从草根崛起、称霸深圳,到泡沫破裂、集体退场,是中国房地产从黄金时代走向白银时代最真实的注脚。
盲目扩张、忽视风险、依赖高杠杆……这些曾经带来暴利的打法,最终成为埋葬他们的陷阱。
如果不变革、不转型,或许真的没有人能永远站在风口。潮汕地产商的故事,值得每一个创业者深思。
实倍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
- 上一篇:天盈资本 高盛:维持First Solar(FSLR.US)评级
- 下一篇:没有了